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海归创业沃土

2019-02-24

大圆祥博物馆内,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木雕家具馆收藏了包括屏风、茶架、床在内的大量清代家具。(受访者供图)

龙绣《龙腾四海》是陈洁团队的代表作品。在“2011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”上,这幅作品受到嘉奖。(图片来自网络)

今年的元宵佳节,故宫首次举办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文化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,门票“秒光”,预约网站“瘫痪”。一场传统灯会所点燃的公众参与热情、中国文化在当今所展现的魅力光芒,可见一斑。

在技术和形式的创新加持之下,传统文化与百姓的生活更加契合,其中所体现的东方价值观和中国元素,围绕着“家”的内核,正在今天迸发出新的活力。

瞄准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海归也频频在产品供给端发力。依托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,传统与“海味儿”的碰撞,让海归在文化传承的广阔舞台上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。

留住传统内核

龙角高跷、双目如炬,金龙盘舞、腾飞冲天,说得便是这闻名遐迩的“铜梁龙”。2008年,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表演之一,9条特制的铜梁大蠕龙在“鸟巢”翻腾跳跃,博得了在场几万名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
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铜梁龙舞,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,以“打铁水、喷火花”为特色的铜梁火龙更是独具特色,震撼夺目。2003年,还在日本留学的陈洁,在大阪观看了一场受邀而来的铜梁龙舞表演,这令她惊喜不已——家乡龙舞的精湛表演在国外同样备受追捧。

时至今日,陈洁还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,龙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日本观众,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现场围住,边看边啧啧称奇,对演出赞不绝口。几年后,铜梁姑娘陈洁决定从日本回国创业时,她最先想到的,就是把这家乡远近闻名的“龙文化”做出些新“名堂”。

龙灯的制作过程中,匠人们常会在包括龙头在内的关键部位绣上样式精美的图案,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门独特的刺绣手艺,当地妇女也会在自家被面、枕头上刺些吉祥如意的样式图个彩头,耳濡目染之下,陈洁也学了些刺绣手艺。2011年,依托铜梁龙的品牌效应,陈洁决定推广“龙绣”,在铜梁龙为艺术载体的基础上,结合铜梁本土挑花技艺推出刺绣产品。

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陈洁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刺绣匠人,开设免费专业培训班,对县里的留守妇女、失业工人进行技能培训。掌握刺绣技巧后的妇女可以居家制作,定期交付成品,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补贴家用。“通过发展本地文化,也可以带动我们这里的妇女一起增收致富。”陈洁说。

创新传播手段

50多公里之外,在同属渝西地区的璧山,大圆祥博物馆掩映于乡野阡陌之中,馆长刘健的大女儿刘炜201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,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,她想将这家民间博物馆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交流基地,让更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。

数万件巴渝古代建筑构件静静地在这里接受岁月洗礼。在对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“天福碗厂”进行保护性升级改造后,占地约50亩的厂区遗址焕发出崭新生命力。

细琢莲花的床框、栩栩如生的木雕,在数千平方米的展厅内,陈列着上千件明清时期的木雕门、门神门、匾额和窗棂等藏品。刘炜说,博物馆不能“藏于深山”,要“开门办馆”,“让更多人了解”是传承的基础。

“父亲曾告诉我,‘藏品活于放’,我认为可以为藏品注入些现代气息,这与保护藏品的文化内核并不矛盾。”立足于“古今结合”,刘炜的想法是打造体验式文化之旅,与此同时,她的团队设计了几十种文创产品——古法配比泥板的门神泥板画套盒,印有卡通化吞口形象的食器小碗、书签……这个曾在美国东北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的海归,想要让这些老物件以更广泛的形式“讲”出自己的故事。

2017年10月,大圆祥博物馆来了位特殊的客人,著名影星成龙到这里参观,在欣赏藏品的同时,他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。

根据重庆市文物局在2016年统计的数据显示,包括大圆祥博物馆在内的正式备案登记的民营博物馆在重庆总共有16家,它们也成为留住老城旧物、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刘炜看来,文化传承很关键的方面还是要“从娃娃抓起”,“让孩子们通过‘玩’来感知传统文化,理解文化,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慢慢地在他们心中‘生根发芽’,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”。

助力文化“出海”

致力于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归创业者,是一支比想象中更为庞大的队伍。本土文化背景与国际视野相结合,是他们的优势。“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振兴,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参与,我们是为保护国粹出一点力。”留德回国后开办了一家戏曲人物造型摄影工作室的王婧如是说。

如今,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,给刘炜“开门办馆”提供了新思路,她设想过引入VR,通过技术创新,将巴渝古建筑还原和展示在观众面前,彰显价值内涵。

这两年,陈洁给自家的“龙绣”打通了新的合作渠道。就在去年,她开始尝试做来料加工,演出戏服、手包上都能看到设计别致的铜梁龙。不仅如此,结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,她也进行了产品形态的创新。

陈洁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,虽然数量不多,但“龙绣”产品如今已经远销到了美国、德国等海外市场,“外国顾客很喜欢我们的刺绣香囊,说香囊‘虽小但非常有特色’。”

与此同时,她也意识到不少外国顾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尊重,“本土客户更注重产品形态和内容,外国客户则对这种制作工艺本身更感兴趣。”来自国内外市场的肯定,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。面对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,陈洁也在思索如何丰富产品形式,吸引不同国别的中国文化爱好者。

图文出自:http://edu.people.com.cn/n1/2019/0224/c1053-30898981.html